走进万里长城最美的一段


长城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金山岭是万里长城最精华地段,堪称万里长城的巅峰之作,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


有人说,要看长城之长,上金山岭;要看长城之雄伟,也上金山岭。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滦平县境内。它西起龙峪口,东到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沿线设有大小关隘5处,67座敌楼,2座烽火台。


金山岭长城始建于北齐,那时为土石结构,单调低矮。15世纪中叶,明王朝国力由强转弱,北方蒙古族鞑靼、朵颜等各部乘机南侵,京都受到威胁,于是明朝廷决定重修这一段在军事上有重大意义的长城。


边墙城体加宽加高,要冲地段修筑双层的城墙,又在全线修筑1000多座高大坚固的敌楼。在后来的数十年里,明王朝又不断地调兵遣将,加以修缮,使它形成一道城墙高峙,战垒林立,能守能攻的坚固防线。


金山岭长城,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段。从建筑上来看,金山岭长城充分体现了戚继光“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这段长城设施完备、构筑坚实、布局严谨、攻守兼备。长城沿线的沟壑要冲都设有关口,既能出关巡逻,又可对敌人实行迂回包抄。主要关口加设防线,修筑重墙,山巅上还设烽火台。长城主墙与敌楼挽臂相连,互为一体。一些重要地段往往在主墙道上加设九至十多道障墙。



总观金山岭长城,城关相连,敌楼相望,处处布防,道道设险。遇有战争,烽火传递军情,全线严阵以待。战事和平,沿线驻军可在附近坡地屯田,自筹军粮。



独一无二的文字砖




如今,登金山岭长城,最先要经过的关口叫做砖垛口。砖垛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砖垛口有着一种十分重要的历史遗存:文字砖。而在将军楼和大狐顶楼中间,500米的城墙上,文字砖更多。这些砖上面主要记载了当年修筑这段长城的年代以及部队番号,如“万历四年震虏骑兵营造”“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六年振武右营造”等。



这些文字用楷书或隶书写在砖坯上,烧制而成。著名长城专家朱希元介绍说,这段文字砖长城,在中国万里长城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长城底部用条石奠基,上部用长方形青砖包砌,中间用土、沙、石填方。城墙顶部的马道上,都用大方砖铺面,可容六七人并行。马道的陡坡,都用砖砌成梯形台阶,上下方便,不至于滑倒。这是金山岭长城建筑的独到之处。有的地方城墙设里外两层。



墙顶部靠内侧的一面,用砖砌成高1.5米的墙,叫宇墙,又叫女儿墙。墙顶部靠外侧的一面,用砖砌成高2米的墙,叫垛口墙。垛口墙每隔不远,就有一个旗孔,用来插军旗助威,或以旗作为传递军情的信号。无论内侧的宇墙,还是外侧的垛口墙,都设有上、中、下三层射击孔,可供士兵立着、跪着或卧着三种姿势射击来犯之敌。


写满了故事的“历史长城”



关于金山岭名字的来历,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在长城对面的石山上,矗立着两座雄伟壮观的敌楼——大金山楼和小金山楼。据史料记载,抗倭名将戚继光从南方调到北方任蓟镇总兵官后,发现北方的士兵纪律松散,战斗力差,于是他上书朝廷,从南方调来三千士兵,作为军队骨干。


这两座敌楼就是这些士兵修筑的。他们把镇江的大、小金山名字借用到这里,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正因为这段长城修建在大、小金山上,所以得名金山岭长城。


金山岭长城敌楼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密集和精美。在这10余公里的长城上,居然建有67座敌楼,敌楼与敌楼之间的距离,最长的200多米,最短的只有60米,密集程度,其他地段的长城无法相比。


长城是世界上最奢侈的山际线,是最唯美的观景台,也是最深刻的历史废墟。看长城之美有太多的角度,它的美,多少文字也难以尽言。春天会看到漫山遍野的绿色中,点缀着桃花、杏花、樱桃花等各种花朵,万紫千红;夏天,葱葱绿树,潺潺流水,让人神清气爽;秋天,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让人目不暇接;冬天登高远望,那蜿蜒起伏的长城,就像飘落在千山万岭中的一条白玉带,那一座座敌楼,就像镶在玉带上的一颗颗珍珠,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