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线上的“飞驰人生”

9月中旬,内蒙古游客稀少,宁静祥和,我与朋友们一道从海拉尔出发,穿越中俄蒙边境公路,体验三国风情;深入阿尔山腹地,实地探知阿尔山并非一座“山”——它是一座城,也是一片景。




老舍笔下的“天下第一曲水”


莫日格勒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境内,跨度300多公里,它蜿蜒曲折的河道在草原上留下了1500多公里的“足迹”,百转千回,流经大片东北地区。这条号称“天下第一曲水”的河流正是我们此次旅程的第一站。


图片


莫日格勒河的观赏点不止一个,我们所去到的是一处位于断崖的制高点,视野非常开阔,大致方位在海拉尔往额尔古纳方向走332国道、途经金帐汗景区十余公里的地方,需要和马儿一起横渡莫日格勒河。


站在断崖上向下望去,蜿蜒的莫日格勒河就像是草原上一条盘旋的玉娇龙,不禁想起老舍在《草原》中的名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只可惜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缺点阳光的点缀。




额尔古纳的落日


额尔古纳湿地是我国目前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较大的湿地,有着“亚洲第一湿地”的称号。这里的地形平缓开阔,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根河从这里蜿蜒流过,形成了壮观秀丽的河流湿地景观。清澈的根河静静流淌,曲水环抱草甸。


在来湿地之前就有所耳闻,这里的落日号称呼伦贝尔地区的最美落日,所以我们特意挑了傍晚的时间上观景台,就为等待那一抹斜阳。


事实证明,等待是值得的。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大地,将整片湿地都笼罩在了金色之中,远处蜿蜒曲折的根河也是波光粼粼,倒映出数个太阳的影子。


拍摄完湿地的落日后,我们收起三脚架准备下山,结果一回头差点惊掉了下巴,原来月亮早就升了上来,像一颗咸蛋黄一般悬在额尔古纳市区的上空。




“偷渡”到俄罗斯农村


我们在结束了额尔古纳的行程后连夜赶到了恩和,这里是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与俄罗斯隔河相望。


这里的村子里有30%的俄罗斯族人,没错,就是那些长着俄罗斯人的面庞,但说的却是地道东北话的村民,这种搭配非常魔幻。


恩和这一带俄罗斯族人的来源和新疆伊犁的大不相同,大概是在19世纪的时候,大批俄国流民越界到额尔古纳河采金,最多时达到15000多人,再后来步入20世纪,沙皇俄国趁着北京爆发义和团运动趁机出兵进犯,这一下又来了不少俄国人。


再往后看,有不少山东、河北等地的人被招募来这里修路,或是自己闯关东来此淘金,慢慢地与这里居住的俄罗斯人结婚生子,逐渐形成很多华俄联姻家庭,所以现在村内还有大量的俄式木刻楞建筑。


由于恩和地处高寒地区,普通的砖瓦结构房子抵挡不了严寒,所以这些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头,它的特点是非常结实,冬暖夏凉,而且具有不错的隔音效果,非常适合居住。




满洲里的日与夜


到了满洲里后我们首先去的是位于中俄蒙三角地带的满洲里口岸,就在短短十几分钟里,我们就看到两列装满各类货物集装箱的列车穿越中俄两国国门,一列从中国出发,穿过俄罗斯国门,带领中国商品走向世界;一列从欧洲驶来,穿越中国国门,把欧洲的货物进口到中国。


在满洲里市区边缘的一处小山头上,有一座砖红色尖顶建筑,它就是这座城市的地标之一“婚礼宫”。婚礼宫的建筑风格是简朴、庄重、典雅的哥特式风格,光是站在那里你就能感受到它的宏伟壮观,据说内部的礼拜大厅也是装潢得富丽堂皇,只可惜我们所在的这两天婚礼宫内部都没有开放。每当夜幕降临,婚礼宫就亮起暖黄色的灯光,把整个建筑装点得金碧辉煌。向着市区方向望去,可以看到整个满洲里市区的核心区建筑都被暖黄色的灯光打亮,看上去繁华得像是上海外滩一般。



满洲里市博物馆位于南区三道街、火车站的正对面,这是一栋保存完好的俄式建筑群,其前身是满洲里市政府的办公大楼,在此之前这栋建筑还曾被用作过医院、学校和司令部,可以说是饱经风霜,命途多舛了。建筑内部保存完好,还保留着20世纪的装修风格,年代感十足。走进博物馆,就好像是走进了电视剧的片场。


现在博物馆内的展区分为九大单元,从1727年《阿巴哈依图条约》签订,到1901年满洲里火车站建成;从1909年胪滨府的设立,到1932年的“海满抗战”;从1945年苏联红军进驻,到1949年毛主席出访苏联;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满洲里市博物馆为我们全景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曾经的满洲里火车站站台上的铜制鸣钟就是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另外两样是刻着俄文的中东铁路和烧煤油的信号灯,它们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