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古寨,活着的千年小潮州

一弯韩江水,多情地环绕着一个千年古寨,这就是潮州人最熟悉的龙湖古寨,在潮州人的记忆中,这是一个有着浓浓书卷味的小城,漫步在悠长的青石板小巷,曲折婉转间,不经意的转身,就是一个千年的故事,古色古香的老宅,遗落着千年前宋代先人的如烟过往,那随着微风轻轻摆动的千万条老榕树的丝绦,盘绕着数不清的龙湖古寨之往事。

我们有时候常常会说,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一座城,这大概就是心中的某个情结使然吧,于潮州,从我的年少时,就有了莫名的向往,也许是因为我生在北方,也许是因为儿时的玩伴来了潮州,总觉得潮州是一个我可以想象却不可及的梦,当我踏上这片土地,当我走在龙湖古寨的小巷里,曾经的故友已经散落天涯,不复联系,可是依然有种无比亲切的感觉。



历久弥新的潮州小城


从潮州市区出发,沿着韩江西岸的护堤路往南走约13公里后,就能看到大堤下方有座规整的小镇,那就是龙湖古寨。龙湖寨的北门是一座小型的门楼,穿过门楼唯一的石券门洞,就置身于百年以前的街巷了,仿佛刚完成了一次穿越。


门楼之上有一座阁子,登上可以望见韩江景色,也可很大程度地领略全寨的格局。整个寨子是南北向的带状,面积并不大,约1.5平方公里,其中布满了古建筑,并由三街六巷连成一体。寨子外围原来还有一圈寨墙,只要把门楼的门关上,就和外界隔绝了,俨然是小巧的城池。2010年,龙湖镇入选广东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11月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不过论格局的话,龙湖古镇应该是一个小镇。


古寨南北两门由一条铺着石板的直街串联,这条街也是寨里最重要的一条主干道,整体是直的,略微有点弯曲,形似龙脊,所以这条街索性也叫“龙脊”了。“龙脊”长度达一公里有余,而早年潮州府城的太平路长仅1678米,因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很相似,因而龙湖边有潮州小城之称。


“龙脊”的东面有新街、上东门街、下东门街共三条街,西面有六条巷,分别为五宫巷、隆庆巷、福兴巷、狮巷、中平巷、伯公巷,也就是所谓的三街六巷。龙湖寨初创年代可以追溯至南宋,经数百年建设,至明嘉靖年间,形成了目前这个“三街六巷”的聚落格局。三街六巷的路面铺的也是厚长石板,至今依然完好。从地面的厚石板,到路两侧祠堂的恢弘气派,再到古民居的精雕细琢,无不体现当年的繁华。作为韩江的古河运节点和昔日潮州府城的水路通衢,龙湖古寨早在宋代就是潮汕平原上的一个重要商埠。



韩江是两岸来往的重要通道


16世纪以后,海运业逐步有所发展,潮州后来兴起的小港口如东港、西港、溪东、南陇、东里、汕头,共同组成了当时联运的港口群,西港即是龙湖东南方的西溪出口处。明清时期商贾云集、民物丰盛,龙湖发展至鼎盛。

如今,往日的繁华已经过去,变成了安静平和的古寨,寨内的商业开发很少,居住民以老人居多。经常有游客慕名而来参观祠堂和老屋子,而这些老人便自豪地讲起村子的传说以及自己家族的历史。很多家的门口种养一些精致的绿植,在阳光下显得懒洋洋的。偶尔有人骑着摩托车经过古街,街巷又重归宁静。不少老宅都是大门闭锁,只能通过大门的门匾得知这户人家的过去。

这是一个潮汕文化荟萃的地方,初来乍到的人们最惊讶的地方是,一个传统聚落之内竟有如此之多的姓氏。龙湖古寨为多姓聚居之地,这和岭南传统村落内常见的几个姓乃至单个姓氏独大的情形很不相同。寨内现存宗祠、家庙百余座,老宅子也多以姓氏郡望命名,如黄姓的“江夏家塾”、许姓的“高阳家塾”、李姓的“陇西旧家”等,像是进了姓氏大观园。

古寨《塘湖刘公御倭保障碑记》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犯潮,当时正好回乡守祭的福建按察使刘子兴率众御敌,使古寨得以自保。邻近市镇民众便纷纷迁来龙湖落籍避难,古寨发展成72姓聚居。后来一些人陆续搬走,但至今还有50多个姓。


多元人口的集聚,也带来了多种文化的融合,最直接的表现多种饮食的汇集使得龙湖的传统小吃非常丰富,这里的特色美食菜单很长:龙湖酥糖、龙湖炖糕、老拱合明糖粒、老拱合大糯粽、玩如落汤钱、大坤鸭丸、牢江清心圆、阿章粿汁、元城炒面、姚华南蚝煎、老药吉、豆方……

换在其他地方,很多老房子如果破败了,后人就会将其拆掉。但在潮汕地区,还保留着不能随便拆除改建祖屋的传统观念。这也是我们能够在潮汕大地上见到大量成规模的古建筑群的重要原因。随着陆运的便利,龙湖古寨的交通区位优势随之下降,如今早没有了当年的繁华了,但她却非常完整地保存了其鼎盛时期的面貌。

从街巷的骨骼轮廓,到一座座具体的建筑,龙湖古寨在大格局和小细节上都做了很好地保留,留下的民居、府第数百座,几乎荟萃了潮汕地区所有民居样式,如同一座潮汕民间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阿婆祠里的木雕装饰,质朴又大气


龙湖寨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现在仍保存着100多座古建筑。由于姓氏多,所以祠堂是很常见的。其中有一座阿婆祠很独特,是清代富商黄作雨为其生母周氏所建。周氏是黄家的妾,按封建礼法死后是不能进祠堂的,但黄作雨出于对母亲的敬重,毅然斥巨资在其宗族祠堂旁建起了这座宽大、气派的祠堂。为一名普通女性立祠,这在潮汕地区绝无仅有。

古寨内的建筑跨越了宋、元、明、清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少量线条洗练的宋式建筑构件,大量带简约风格的明式建筑;华贵尚美、精雕细刻的清式建筑,带太平洋彼岸装饰风格的侨眷建筑。可谓为古今并存、中西兼有、花样百出。由于受商业经济的影响和具体地理条件限制,龙湖寨中的府第、民居在建筑形制上,较少受到官式建筑形制的约束。这里的建筑大多是四合院格局,但受地理条件限制,多数无法横向发展成多纵轴线的建筑群体,只能沿中轴线纵向发展,个别府第达八进之多。这些看起来颇为扁长的建筑平面布局,在“潮州厝,皇宫起”的潮州建筑中甚为罕见。

除此以外,龙湖古寨的建筑,还荟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绘、贝灰塑等潮汕民间工艺的精华,很多祠堂、府第、民居的门廊主面装饰颇为浓重,门匾等多绘上风俗彩画,墙上还有人物戏屏、动植物、山景、树石等主题的壁画。很多些建筑虽经历沧桑,但石刻文字仍清晰可见,墙上壁画生动传神,屋脊嵌瓷的花虫鸟兽仍然生动。南北门、姚探花府、方伯第、太卿第、夏氏府、龙湖书院等,建筑规模本身不小,加上细微之处极尽考究,成为游人频繁参观的景点。宗族文化在潮州极为发达,潮州人尤其舍得花大钱来修建祠堂,走进龙湖古寨内的宗族祠堂,往往就是一场潮州建筑工艺的视觉盛宴。

在龙湖,随便走入哪一家老宅子,几乎都能看到屋檐和屋顶上的嵌瓷。屋檐下的石榴嵌瓷,在屋脊上的兰花、狮子等嵌瓷,都寄寓对生活美好愿望。方伯第的嵌瓷让人印象深刻,这座巨宅是明代布政刘子兴的宅第,里面装饰融汇了西式建筑的韵味,嵌瓷屋脊有飞禽走兽,各类水族,四季花卉水果等,陶瓷片被镶嵌组合得生动活泼,让人眼花缭乱。


很多老宅的天井中间,或摆一个荷花缸,养些生气盎然的绿植,四周空间都能共享到来自天井的绿意和雅趣。而周边屋檐的嵌瓷和木雕,讲述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俯仰之间,都是潮州人特有的生活境界。

春节之后来龙湖古寨的话,便会发现家家户户门上几乎都贴有对联,而且每副对联的字体都不一样,有楷书,有隶书,有草书,也有行书。潮州当地朋友告诉我,潮州很多人擅长舞文弄墨,自己出对子、写对联是常事。在潮州,如果你的书法出众,往往也能得到一份额外的敬重。而很多人为了凸显自己的书法,就用不同字体来写对联。我在龙湖寨内的一副对联上发现,每个字都看似一个八卦,主人对我说,那是他自创的“八卦体”。

这种对书法的敬重,背后其实有着很厚的文化渊源。龙湖寨厉来是个尊师重教之地,在1.5平方公里的小小地块上,竟然有书院、书斋28处。既有以宗族名义创办的书院,免费资助寨内读书人,更有供女子读书的女子书斋。

南门附近的龙湖书院,是龙湖文脉的重要部分。南宋探花姚宏中、明代进士刘子兴、御史夏懋学、诗人黄衍启等,都是从这个书院走出来的。寨内的书斋就更多了。自宋代以后,注重文化教育的龙湖富家大户,便开始自己的房舍中设立书斋,聘请学识好的先生教授自家子弟,其实就是一种民间私塾。至明清时期,龙湖的书斋迅速发展,全盛时全寨书斋数量不少于30处。


被古建筑所统治的天际线


书斋的名称丰富多彩了,有的以姓氏郡望命名,如黄姓的“江夏家塾”、许姓的“高阳家塾”、肖姓的“肖氏家斋”;而更多则在彰显书斋主人独特的个性与雅趣,如“抱经舍”“梨花吟馆”“读我书屋” “雨花精庐”“怡香书室”等。

有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加上当地崇儒重文的社会风气,使得龙湖寨科举人才辈出。据《潮州府志》和《海阳县志》记载,有据可考的进士、举人,龙湖古寨就出了69位,其中著名者有北宋探花姚宏中,明代布政使刘子兴,被誉为潮州前七贤之一的太卿成子学,一门三科甲的夏建中、子夏宏、孙夏懋学,诗人黄衍启,一代名吏肖廷玉等。


潮州老城的牌坊街,原有39座乡贤坊,其中有6座是为龙湖的先贤而建的,足见龙湖在潮州文化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无怪乎饶宗颐先生会盛赞龙湖古寨“人杰地灵”。

当年华流逝,容颜老去,我们总会感叹,有什么是永恒的呢?而对龙湖古寨来讲,在经历了光阴转换、家族兴衰、时代变迁以后,却总有一些不老的传说,挥之不去的记忆,历久弥新的建筑,世代传承的工艺,使龙湖古寨愈发厚重。对一个地方来讲,拥有自己的历史是多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