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天堂之间,相隔了个西藏


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去西藏,但是我始终相信一句话:没来过西藏的人觉得这一生必定会来一次,离开西藏的人认为这辈子必定会再来,一别八年……我终究还是回来了。

这座具有1300年历史,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也无限衍伸着藏文化的灿烂,它是真正属于世界的遗产,可以触摸,可以深入,未经粉饰,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神秘最震撼的历史文化宝库宫殿。


一路北上,沿着怒江前行,这里峡谷狭窄,水流湍急,一座大桥横跨江面,天堑变通途。路越来越艰险,景色却越来越壮丽。小众之所以小众,多半因为难抵达,而沿着怒江蜿蜒的高黎贡山,则更是少数派的私享。

车队沿着省道前进,突然拐上一条乡路,刚下过雨泥泞的路面,车辆在仅容一车之宽的丛林中缓慢前行,看着手机信号转变为无服务时,心里顿时忐忑起来。在这深山老林的前方到底有什么?这种对未知的不安和好奇,伴随着一路上的颠簸始终徘徊在我心里。前车一个转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然间云开雾散,阳光洒满了整个丛林,出现在我面前的竟然是一个山寨。

进入山寨的方式也极其特别,随着上面吊桥的缓慢降下,左右两边的工作人员把梯子一合并,瞬间就组成了一个可容三人前进的天梯。眼前的景象让我惊讶不已,做梦都不敢想在一个原始丛林之中会有一座挑空6米的栈道通向远方,旁边的树木近在咫尺,鸟语花香瞬间就把我包围在一片好奇之中,前方到底有什么?步行50米后,一排钢结构的帐篷群出现在我面前,原来这是一个坐落于高黎贡山之中的野外营地,是主人经历了八年的等待与磨砺之后,内心深处理想主义的极致呈现。


营地所在的高黎贡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生命的避难所。未曾想过在这样的秘境,出现了一群帐篷营地,实在是太酷了。

据说,主人是经过八年的寻址考察后,才在高黎贡山之中寻得这一处地方,在不破坏原始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所有的帐篷设施均建立在挑空钢架结构之上,可以随时拆卸运走,没有用到水泥、黄沙等。整个营地不砍一棵树,也不栽一棵树,确保了对原始环境的保护。其中长约一公里的空中栈道,将整个营地抬升到了树梢之上,与鸟木为邻,听万籁之声。而最具特色的就是15栋野外探险风格的帐篷,沿着森林边缘依次坐落,感受着不同视角的森林景观。餐厅、酒吧、图书馆、瑜珈屋等公共空间的具备,使得营地各类功能齐备,小隐于野中自带一种超然出尘世的从容和感受。

和营地的工作人员交流后,了解到营地的设计理念是为了追寻当年发现和探索生物多样性的足迹,重温“科考大发现”时代人类的冒险精神。加入了十九世纪复古探险元素,希望让客人在回归自然的过程里,学习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为了丰富住营客人的生活,营地到了晚上还有皮影戏的表演。这是一种云南民间喜闻乐见、流传久远的传统艺术形式。当地称“灯影子”、“皮人戏”,还有的叫它“土电影”。影人多以牛皮制成,形体较大,高约50厘米,造型朴实,圆线用得多。一块白布就是一个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就是演员,当灯光穿过皮影,人物、花草和楼宇栩栩如生的呈现,画布的另一端就是当今的世间百态。

夜深人静,整个山林之中透着幽幽的黄光,这是山雨欲来之前的万籁俱寂,整个营地笼罩在一片充满迷雾的黑暗之中,夜晚时分,雨滴打落在帐篷顶上,每一声都是如此清晰,这种几乎和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感觉很奇妙,丰富一首催眠的小夜曲陪伴我入梦乡。


天堂地狱,一念之间

早上的营地仍旧被浓雾所包围,沿着怒江峡谷继续北上,到处都是一片即将收割的季节,金黄的水稻在河谷之中铺展开来,青黄交接的远方是令人震撼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最高山,而最富盛名的梅里雪山就在前方。由于路况比较好,为了能看到日照金山,车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一路在山谷里蜿蜒穿梭前进。

我喜欢雪山,纯粹是因为雪山自带一种神圣的属性,让我忍不住对其肃然起敬,在我看来那是众神的居所。虽然中国国家地理的《最美中国》特辑,把梅里雪山排在第三位,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我心中的地位。梅里雪山的太子十三峰壮美而具灵气,要想见其全貌需要极佳的人品,我一个朋友曾经为了朝拜梅里去了三次,无奈每次梅里雪山都被云雾所包围闭门谢客,沮丧的他一次次失望而归,当他第四次去终于见到梅里的一刹那,一个堂堂七尺男儿竟然在观景台上痛哭流涕。

抵达飞来寺观景平台的时候,梅里雪山仍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隐藏在云雾之中超然尘世,主峰卡瓦格博峰是藏传佛教的朝圣地。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洛克博士,称卡瓦格博峰是“世界上最美之山”。此刻,一团奇妙的云包裹着顶峰,盘旋着迟迟不散,绚丽的日落阳光把整片染成了金黄色,仿佛可口的芒果冰沙。当太阳下山,卡瓦格博终于露出了神圣的真身,一片浮云静静的漂浮在山顶上久久不散,所有人都不禁感叹,那里就是众神的领域,神圣而不可侵犯。用过晚饭后,我仍旧不死心,打算去看看星空下的梅里雪山。可是飞来寺的观景台晚上是关闭的,因此只能跑上最近的酒店楼顶去观看。没想到月色下的梅里雪山却悄悄露出了全部十三峰,静谧而又纯洁。

第二天一大早,我再次来到观景台,整个太子十三峰仍旧是在一片云雾之中若隐若现,伴随着附近的鸡鸣,皓月悬挂在空中,静静地等待破晓时分的到来。随着太阳的升起,刚才还雪白的山顶仿佛穿了一层黄金甲,整个太子十三峰金灿灿的,当这一刻终于出现在我眼前,任何的语言都如此苍白,无法言喻。金色下的卡瓦格博,神圣不可侵犯,绝佳的光线沐浴着他硬朗的身躯,线条如此美丽。周围房顶上,公路旁的人们都在欢呼,他们看见了日照金山, 看到了梅里雪山最显赫、最壮观的一幕……


浮于波光,游于薄雾

离开德钦,车队很快就进入西藏境内,安检也越来越严格,很多关卡需要检查身份证。掐指一算,距离上次进藏,已经八年了,我对西藏始终是有种不解的情节,并非很多文艺青年要去洗涤灵魂这种俗气的理由。对于我而言,西藏的大美风光和藏民对信仰的坚持,就是我足够的理由。


彩色的经幡,在垭口随风飘扬,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经幡时的兴奋之情,只是纯粹地觉得好看罢了。之后才知道经幡的意义,经幡上面都印有佛经,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每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这样,经幡便成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德钦到然乌之间会经过怒江72拐,小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要留下一出怒江72拐车神的传说,我是乐的在后排坐享其成,至于其他的事就交给热血的司机吧。再次抵达然乌湖,我的内心还是有些欣喜的。八年前的滇藏线之行,纯粹就是为了挑战越野,并没有多余的闲情雅致去欣赏沿路的风光,我还记得当年与然乌湖擦肩而过时,碧绿的湖水倒映着当时的秋色,仿佛九寨沟珍珠海的完美画卷,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地图上看然乌湖近似半月形,长度有20多公里,宽度却有几公里不等。整个湖泊分为上、中、下三段,每段之间有大片农田、村庄,由窄窄的小河相连,升起无人机从高空俯瞰,能够清晰的看到然乌湖的支流在大地上留下的脉动。然而令我大失所望的是这次的湖水是土黄色的,清澈湛蓝的模样不见踪影,一问才知道是因为雨季的原因。雪山融水带来的泥沙使得湖面呈现混浊的颜色,只有深秋过后不再降雨,雪山不再融化的时候,然乌湖才会像我当年记忆里的模样透心的湛蓝。

我们当天入住的是然乌湖旁边的自驾营地,前卫的建筑风格即使在湖边也显得丝毫没有违和感。整个汽车营地为了最大化观湖视野,经过多次推演,建筑底层架空约8米,临湖一侧为全落地玻璃,沿湖设置了环形大悬挑观景露台,保证了主体建筑临湖一侧绝佳观景视野。整个营地的最大卖点就是错落有致分布的星空房,从空中俯瞰会发现一座座小木屋的房顶处有一处镂空的设计,相当于汽车的全景天窗模式。只要在房间内按下遥控器的开关,房屋顶上的天窗幕布就会瞬间打开,夜深人静时躺在床上,就能看到对面然乌湖巍峨俊秀的雪山和满天繁星的夜空。而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湖边的星空大床房,钢架结构的小屋,四周全都是落地玻璃,可以和然乌湖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沿着木栈道找到自己的小屋,无疑是一种乐趣,因为每栋小屋的位置和观景朝向各不相同,如果人品极佳被安排在靠近湖边的小屋话,那绝对是最幸福的一件事。


我去过纳木错,去过玛旁雍错,去过班公错,去过阿里很多不知名的高山圣湖,本以为羊湖也不过尔尔。直到我下车看见它的一瞬间,我就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羊湖的蓝,蓝得魔幻,蓝得霸道,阳光白云的映射下,湖面的颜色竟然也会有斑驳的分层。我不敢直视她许久,因为我害怕自己的灵魂会被吸入这深邃的蓝中,我站在观景台上久久不动,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太美了……走在湖边,心境也仿佛跟着这一片湖水变得简单,变得纯粹。

时间还算充裕,我打算开下到羊湖的秘境深处,不同于常见的观景台机位,我始终相信羊湖肯定有更加美的一面。当我们驱车往东40分钟以后,一个美到令人窒息的羊湖迎面走来,果不其然这里美到炸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大块由各种不同的蓝色拼成的巨幅绸缎静卧在明暗相间的群峰之间,随着云彩的移动和阳光的照射,羊湖的蓝显现出极其丰富的蓝色。远眺对岸,有不少被高山圣湖拥抱的村庄平静的坐落于此,我觉得这应该是真正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羡慕这里的藏民,有这么一处美到窒息的圣湖可以常伴与此并安放灵魂。



日光之城,别来无恙

终于抵达了最终目的地拉萨,日光之城,一别几年,别来无恙。不同于第一次来到拉萨,那是12年前的盛夏,我刚大学毕业后,无所事事,宅在家看动漫,父亲看不下去,说要带我出去旅行见见世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毫不夸张地说拉萨就是我打开新世界大门的起点。

如今,布达拉宫还是如此的庄严肃穆,从正面侧面、高处低处、平视仰视不同的角度欣赏,也或晴朗的天空下或朝霞的映衬下或夜色降临时分凝视,布达拉宫始终是那么巍峨、圣洁。这座具有1300年历史,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呈现着藏文化的灿烂,它是真正属于世界的遗产,可以触摸,可以深入,未经粉饰,是世界上最神秘震撼的历史文化宝库。有幸进入布达拉宫内部的藏民,都将这当作一次生命的犒赏和恩赐,走进其中,古老的宗教历史一步一步地向我走来,里面不允许拍照,一切只能用心记录,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色彩画,价值连城的灵塔,幽暗神秘的宫殿吸引着每一个人。布达拉宫主要由红宫和白宫组成,红色象征权威,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庄严,黄色象征繁荣。中间最高的红宫是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周围的白宫主要为喇嘛的生活和政治活动场所。布达拉宫的外墙每年都会粉刷一次,涂料是白灰中混合牛奶、蜂蜜、白糖之类的,由信众自愿细心粉刷。夜晚也是欣赏布达拉宫的好方式,亮灯以后庄严肃穆的布达拉宫在黑暗中显得更加神圣,在灯光的照耀下红宫和白宫层次分明,你会感觉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迎面扑来。


除了布达拉宫,大昭寺是拉萨仅次于布达拉宫的打卡景点,不为其他,就为“磕长头”的景象就值得前去。“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虔诚的礼佛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大昭寺前,你会看到从早上天刚亮一直到夜深人静,总有很多信徒在这里磕长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部分人都是磕一辈子。大昭寺之所以在藏民的心中有着超然的地位,还是因为释迦牟尼。据说,佛祖总共有三尊他亲自开过光的等身佛像,一尊是8岁等身佛像,一尊是12岁等佛像,还有一尊是25岁的等身佛像,其中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的就是文成公主从内地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

见到释迦牟尼等身佛像就等于见到释迦牟尼本身,所以西藏人一年365天风雨无阻的到大昭寺前朝拜。大昭寺殿高四层,整个建筑的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出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大昭寺的大门依照尼泊尔国王的意愿向西,也就是向着尼泊尔国的方向而建。大昭寺门前,信徒们聚精会神地进行着大礼拜,从早到晚,日日夜夜,从不间断。这些信众们,大多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从全藏各地的家乡来到这里,一路上磕长头,以实现自己内心的夙愿。

有人说,拉萨是顺时针转出来的,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日月星辰变幻,拉萨总是有断不了的人流在转,尤其在八廓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聚集了信仰。道路上,还有虔诚的信徒继续对着大昭寺磕长头。最小的信徒年仅6岁,而且身上套了一个大麻袋在那里反复磕长头。

这些信众们,大多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从全藏各地的家乡来到这里,一路上磕上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个长头,以实现自己内心长久以来的夙愿。

我坐在一边许久不禁感叹,即使如今的西藏相较以前商业化更加浓厚,也掩盖不住其骨子里流露出的纯粹。高原的空灵,信仰的纯净,整个旅程落下帷幕,只剩下无限的回想,我与天堂之间,相隔了个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