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镇 一阙深远的骊歌

曾走过蜚声中外的江南四大古镇,历史依旧是漫长的历史,古老的韵味却被商业化的气息所侵蚀,失了韵脚。故而,渐渐对所谓的古镇文化不以为意,名头再响,也不过又是几条商街罢了。这个印象,直到我走进这座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目前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前童古镇。

原来在宁波宁海,现代化摩登繁华的面纱之下,前童古镇竟出人意料地保存了最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元素,揭开那层现世的浮华,这里的古村落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充满着令人心醉魂迷的古风遗韵。

彼时是一个午后,阴雨连连绵绵,在烟花三月的江南里勾勒出一抹婉约的诗意。十里长亭,烟楼雨巷,油纸伞遮住了光阴下的过往,淅淅沥沥的雨滴打在一片片青瓦房檐上,宛若弹奏着奇妙的乐章。穿过景区大门,漫步在古镇的街头巷尾,看清澈的溪水穿插在建筑之中萦回百转,孱孱细流伴随红色鲤鱼群画着优美的弧线绕到脚边,古朴而又清幽。

江南的古镇,总离不开小桥流水人家。前童虽也家家户户尽枕水,却是另一番景致。村落按“回”字形布局,童姓先祖依照八卦原理,把白溪水引进村庄,家家房屋沿水而建,溪水在门前屋后流过,形成了“人人可在溪水中洗菜净衣、家家连流水小桥”的独特景观。并不宽敞的街巷,皆为卵石铺就,鳞次栉比的老屋一间接一间,沿巷道两旁铺展开来,漫步其中仿佛走入迷宫一般。

逆光的竹叶掩映着细雨的天空,亲水的石基收敛着枯黄又古老的气息,过曝的光线和柔和的轮廓,男人女人的背影渐渐模糊在这片深深浅浅的巷道中。河道旁,短短的石墙上,矮矮的门檐边,爬满翠绿的瓜藤,藤蔓上开着朵朵黄色的小花。

有老婆婆,倚在门框边上,姿态悠闲眼神深远,静静地凝望着远方,不知在她视线尽头,浮现的会是怎样的一幕幕前尘往事,如烟似海。此情此景,就像一幅画,置身于此,仿佛是在欣赏一部文艺默片,或许自己也已走入其中,化为幕布上的一员。而那始终连绵不绝的雨丝,不矫揉也不造作,淡淡的,慢慢的,是最温婉而平实的感动。

想起一部文艺片《理发师》,有一些镜头就是取景拍摄于此。电影里,陈坤穿着纯白的麻质上衣,骑着单车在古朴的街巷里穿行,后座载着一个叫宋嘉仪的美丽女孩,些许零散的生活片段,那些隐藏其中的偶然际遇与奇异关联,将生活组成了奇妙的旋律,爱情也好,战争也罢,就在这里。

究其因,打动陈导的,便是前童的拙朴宁静与原汁原味,那没有经受太多人为的破坏与改造的,旧时光的气息。这里的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包括祠堂、民居、古井和老街,外墙皆是青黛石板,院内住宅则是木质结构,老街和庭院都铺着颇具当地色彩的鹅卵石。其中不乏大户人家,门檐上刻着家训,屋企配有精美的石花窗。

最为著名的建筑,就是童氏祠堂。在古村落中,宗姓祠堂往往是一个村庄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这里的过往和历史,也寄托着一代代淳朴的祈望。据老人们讲,明初的方孝孺曾两次应童伯礼的聘请到前童讲学于石镜精舍,这个童家祠堂就是他设计的。祠堂规模宏大庄重,总平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二厢及正厅,东西是厢房,正堂建筑颇为独特,至今仍保留着明代风格,由三十二根台柱按象棋棋谱布署。而宗祠里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的木架、卧蚕型的雀替、圆鼓型的柱础、覆盆式的磉盘、五凤楼状的戏台,在中国较为罕见。这种建筑风格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因这里较为偏僻,所以明代设计建造祠堂时,还有保留着千年传承的唐宋风貌,渐渐演变成为现如今寻古探幽的活化石。

说起来,与西塘、周庄等江南名镇相比,前童古镇的建筑算是较为败旧的了,几乎没有统一的修葺管理。有些民居已经是空置状态,大部分倒是住了人家,但是偌大的院落里也只有几间堂屋有人,院里散晾着衣服、鞋子、木凳、笋干、豆腐皮等。有趣的是,这些人家都敞着门,游人可以随意进屋,跟正在歇晌的老人家们聊聊天。相对那些游人如织的古庄古镇,这里原汁原味的古朴与民俗更令我心动。

这不,一不小心就走进了一家豆腐作坊。游前童古镇,最不可错过的就是“前童三宝”,即豆腐、芯腐与香干。这里的豆腐全是手工制作,制作工艺却是传承了数百年的光阴。古朴的味道经过了岁月的洗练,变得更为香醇。在古镇里随便找家小店落脚,都能够品尝到回味无穷的前童家宴。

这里是锦绣江南里铅华洗尽的小小一隅,不施粉黛,只有小桥流水掩映点点越墙而出的葱翠;这里是山水环抱下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不染尘埃,于滚滚的历史车轮中步履从容,兀自静好。

旅行家徐霞客曾经用这里作为那本著名游记的开篇,“癸丑之三月晦(公历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如今,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都凝固在千年的时光里,我回首望去,岁月轻轻浅浅,四季的河静静流过,宛如一阙,深远的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