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岛街头寻找传统“香港味道”

密密麻麻的高楼,匆匆忙忙的行人,熙熙攘攘的街市……这些代表了香港特色的元素,似乎都浓缩在一份港式早茶中了。所以,吃一次地道的港式茶点,才算窥得传统香港文化的一隅。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莲香楼”,无疑是体验香港原生市井文化的不二选择。

香港传统文化的缩影

在中环惠灵顿街与鸭巴甸街的交叉口,有一间悬挂着红绿霓虹灯的怀旧粤式茶楼,那是家族三代经营92年的“莲香楼”,如今已成为中环地区的标志性景点之一。1889年它还只是广州城富人区的一家糕点铺,光绪年间改名“连香楼”。那时的连字是没有“艹”的,宣统二年一位名叫陈如岳的翰林学士,品尝了莲蓉食品后,有感于莲蓉独特的风味,提议给连香楼的连字加上草头,众人一致赞同,他遂手书“莲香楼”三个雄浑大字。

而香港中环的莲香楼始于1918年,是香港三家分店之一。起初香港莲香楼每到过年都会封红包给广州的股东,后来因时局动荡,两者间断了联系。现在两地的莲香楼分开经营,自负盈亏。如今,香港的莲香楼只剩下开在中环这一家存在,在现代潮流中依然镇守着传统。

有关莲香楼结业的各种说法,自打今年1月份的消息放出后就没停过。早前莲香楼更表示:“中环莲香楼暂时营运至今年2月底,之后会休业整顿,未来或会再次与茶客会面,并感谢茶客一直的支持。”不过,正当人们惋惜这家传统茶楼将成绝响之时,剧情却峰回路转。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莲香楼刚与房屋业主签订新租约,获续租3年,租金维持每月38万元港币。由服务超过20年的几位老伙计合资,以特许经营的模式接手。由于商标持有权仍归颜氏家族所有,因此“莲香楼”在2月28日做完午市后,随即会换上新招牌“莲香茶室”。易名重开后,老伙计们以“原始模式”经营,即只做早、午及下午茶市,晚市将会取消;“莲香老饼家”则维持不变,继续原址营业,街坊和老顾客们又可以继续来这里品尝一盅两件了。

在莲香楼寻找曾经的味道

现在说起粤地的茶楼文化,很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笼又一笼的点心,叉烧包、糯米鸡、萝卜糕、凤爪、烧麦、虾饺……诚然,点心现在的确是各大茶楼的主打歌,但这个地方在过去其实是以饮茶为主的,因此才叫茶楼,才称吃早茶,那些五花八门的点心不过是为了饮茶而准备,不是主角。香港莲香楼的茶叶颇为讲究,历代老板不但会亲自去全国各地试茶、买茶,还会监制自己的茶饼和茶具,熟客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把不同的茶叶拼在一起喝,实在不失为一种享受。

茶已经如此用心,点心自然也不在话下。莲香楼的点心种类不可枚举,既丰富有有趣,说它有趣,是因为其保留着最原始的售卖方式——推车仔。老式茶楼都是找好座位,茶水师傅先问你喝什么茶,沏好茶后,就可以等着推小车的阿婆源源不断地送上好吃的了。茶楼的点心大多是蒸食,码放在一个小推车上,由阿婆们推着穿行于各桌之间,茶客们随时掀开笼屉的盖,挑选自己心仪的点心,选了什么,就让阿婆在你的卡片上盖个章,最后凭这张卡片结账。由于种类多,每一批出来的点心又不一样,所以阿婆小推车上每一摞东西都不同。

但在这里千万不要等着人招呼,得懂得自己招呼自己,只要开了台,能不能吃到点心全凭自己的本身。不会有人将东西送到面前,也不必发扬风格礼让三先,要识相地懂得去抢。抢回来才吃的到,至于抢到的是什么,全凭运气。莲香楼除了当地的老客外,还有许多像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游客,所以等推车经过你身边再悠然的拿起自己喜欢的点心的画面完全不存在!实际的情况是当推车满载新鲜出炉的点心出来的时候,一群人围上去抢,很快就没了。

餐车刚推出来的时候有半人多高,马上见底了,点心还冒着热气。用餐的环境很杂乱,桌子的间隔很狭小,一张桌子基本会坐6到7个人,每个人的就餐空间是很有限的,再加上随时有人走来走去,说话声也很大,收拾餐具乒乒乓乓的声音。我们一度非常不适应,我承认我这一顿基本食之无味,拍摄水平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莲香楼除了保留了推车叫卖点心和洗餐具传统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工作人员清一色的是“老伙计”。在这里你找不到年轻的服务员,而是一群你可以叫大爷大妈的人,他们手脚不再利索,耳朵也不太听得清楚,倒茶的双手哆哆嗦嗦,他们身上也不再有像年轻人一样喷薄而出的活力,而正是这些老伙计给了这个莲香楼唯一。

他们顽固的保持着传统,香港的“日新月异”并不适用于他们。老伙计们和这个时代的“脱节”让你只需花几十分钟的时间和便宜的价钱就可以体验到正宗半个世纪前的老香港茶楼文化。当然还有一群老茶客,不管环境多嘈杂,也不管有没有人等位,他们都会悠然的慢慢品着热茶,吃着点心享受的看着报纸,此时此刻他们也仿佛成了风景。

香港莲香楼要说味道有多好,倒不尽然,它没有高档酒楼的排场,也缺少现代餐饮的炫技。几十年一成不变的环境与味道,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镇守着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坚持。这种朴实无华的老味道,正如历尽千帆后,最怀念家的味道一样,使情感的牵绊更为隽永。所谓情怀,大抵如此吧。

(文·图 / 游向蓝天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