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山皖水之“古南岳”天柱山

四季轮转,转眼又是仲夏时节,江南这片土地上,淅淅沥沥梅雨后,太阳一天比一天变得酷烈起来。但早晚还是比较凉爽的,尤其是当风拂过脸颊的时候,沁着丝丝凉意 。


趁着天气微凉不热,再约一次郊游吧,这次的目的地是皖西南,绵亘环绕的皖山皖水,那座享誉数千年的历史名山——天柱山。

安徽多名山,盘指数来,有李白赞誉过的天门山与敬亭山,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琅琊山,道教四大名山中的齐云山,佛教四大名山中的九华山,景色之奇横压五岳的黄山。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有着太多的名山大川和围绕着它们的瑰丽诗篇,但最令我心向往的还是安徽“皖”之简称的发源地,那片皖山皖水中的皖山——天柱山。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潜山市境内,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万岁山等等,是大别山延伸的余脉。有关天柱山最早的记载是在秦汉时期,彼时被唤作“霍山”,其后在汉武帝时期被封为“南岳”,直至隋文帝诏改衡山,绵延七百余年,故天柱山又被唤作“古南岳”。2011年9月,天柱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历朝历代,这座古老的山川一直在历史的中心脉络中若隐若现,其所在潜山县城,从汉至隋,及至南宋,六百余年间的州郡治所,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除了政治与军事地位,还有太多的达官显要、文人墨客寻游至此,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白居易、李翱、李德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杨万里、李元阳、胡缵宗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课本里,史书上勾勒出浓墨重彩一笔的那些名字,他们无不为天柱山胜景所吸引。或远眺,或登临,或结庐而居,筑亭而读,或吟诗作文,刻石勒名,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传世诗文和珍贵的人文景观。

千峰竞秀,万壑藏幽,白居易有诗赞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也曾在石牛洞留下了一首六言诗的石刻: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王安石时任舒州通判,虽只有短短数年时光,这座风景秀丽的山川却是流连脑海,再也不曾放下。而天柱山的摩崖石刻上,除了王安石,还有太多的文人在此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成为镌刻在自然中,镌刻在历史里的书法博览。

这里还是黄梅戏的故乡,安庆隔壁黄梅市的古老剧种流传至此并发扬光大,黄梅传统剧目改编的《天仙配》更使其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著名的中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韩再芬便是从天柱山麓、潜山河畔这片土地走向了世界。


另外,京剧的起源徽剧也是源于此地,清代道光年间,京剧鼻祖程长庚从这里北上京城,从此,京剧这一中国国粹在历史里缓缓成型,直至成为中国国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天柱山还是佛教名山,在山南面景色怡人的凤形山上,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开创的三祖禅寺坐落于此,隋初,禅宗三祖僧璨来此弘法教学,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故称三祖寺。随着佛教的兴盛,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仅北宋一朝,就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等游寺题诗,有的还居寺读书,修身修性,潜心学佛。有诗云“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历经战火侵蚀和风雨洗礼,这里仍保存下藏经楼、觉寂塔、立化亭、三高亭等建筑,见证着此地的岁月变迁。

幽谷白云,泉水淙淙,听春风在岁月里浅吟低唱。半杯风雨,雨落成行,在暮春时节,于这天柱山中,抛却留春伤春的愁苦,饮一杯红尘外的桃源吧。

(文·图/廖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