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百年老车站的故事

时光转回到1898年。这一年,英国租借了香港新界,光绪帝主持了百日维新,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开办……

风雨飘摇的清朝,在四面楚歌中艰难生存。对于满清的龙兴之地——东北,在经历200多年的封禁后,正因一种全新交通方式的到来,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这个夏天,从岭南来到东北的我,历时一个月,沿着中东铁路及其支线,走访了20多座城市或车站,记录下这些历史车轮的轨迹。

19世纪末,沙皇俄国开始兴建横贯亚欧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并谋划将其延伸至东北境内。1896年,清朝允许了这一带有侵略性的要求。唯一条件是,铁路不能叫原定的“满洲铁路”,而要叫“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

1898年,东清铁路正式动工,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为东、西、南三段施工。五年后完工之时,东清铁路呈T字形,北线为满洲里至绥芬河,南线为旅顺口至哈尔滨。1920年,东清铁路改名“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之后,这条铁路经历了中苏共管、伪满统治、二度中苏共管,最终于1952年完全回到中国政府手中,分段更名为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一直运营至今。中东铁路,促进了哈尔滨、满洲里、扎兰屯等城市的诞生,也运走了白山黑水间丰富的矿产林木资源。给东北留下了苦难的殖民历史,也使其成为新中国最先发展的地区。120年光阴的流转,黑土地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老旧的铁轨和站舍,见证着东北近代一个个历史节点。



火车拉来的哈尔滨

抵达香坊站,一栋精致的俄式建筑映入眼帘。整栋站房,以进站口为中心,左右对称,呈现出“山”字形布局。墙面以米黄色为主基调,搭配白色线脚装饰,拱形窗一字排开,上盖绿色屋顶,尽显富丽典雅之美。

1898年,中东铁路动工之时,俄方首批工程人员就在此处修建“哈尔滨站”。后来,因哈尔滨中心城区迁移至南岗,该站于1904年改称“老哈尔滨站”,1924年改为香坊站。我所看到的这栋站房,修建于1925年,为仿古典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现在,香坊站仍是办理客运的一等站,每天都在向无数乘客展示哈尔滨百年建筑艺术之美。

哈尔滨站最早叫秦家岗站,1904年,取代了香坊站成为新的哈尔滨站。哈尔滨站第一代站房,采用当时风靡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门窗、装饰都体现出曲线元素。1959年,老站舍被拆除。经历了数次改扩建后,于2018年底竣工的第四代站房,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百年前的风貌。从站台和车站外观,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欧式风情。不得不提的是,1909年10月26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站一站台,被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震惊全球。直到今天,当年两人所站位置的地砖还被标示出来。



百年守望昂昂溪

从哈尔滨向西,就来到了齐齐哈尔市。昂昂溪站建于1903年,最早叫做“齐齐哈尔”站。从精致的米黄色俄式站房,到中东铁路仅存的木制天桥,车站的一切,一如百年前的模样,可以说是我国保存最完整和历史最悠久的铁路遗迹。昂昂溪老车站现在还作为国际列车室使用。国内列车则在隔壁的新站房办理业务。

车站前的罗西亚大街,全长两公里,分布着125栋有着百年历史的俄式建筑。铁皮屋顶,毛石基础,木制门窗,黄白相间的墙面,镌刻精致的花饰,如同童话里的小木屋。当年,这里是铁路职工住宅区,医院、教堂一应俱全。粉红色的铁路工人俱乐部、高大的水塔,都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如今,昂昂溪站周边已比较冷清,民居大多空置。只有站外的出租车司机,等着运送出站的乘客。见我一个外地人特意来探访这里,司机热情地吆喝着:“这一片都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北京故宫一个等级的呢!”尽管昂昂溪只是个三等站,但仍然连接着亚欧大陆桥,能够直达遥远的莫斯科。百年来,它依旧坚守着诞生之初的使命。



边境繁华满洲里

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120年前,中东铁路的修筑,使这片边境草原开始走向繁华。

满洲里市区面积不大,五颜六色的尖顶建筑,凸显着俄式风情。城内最有名的街叫中苏金街,入口处就树立着一座熊猫和北极熊并肩的雕塑,不少俄罗斯人在这一带经商、旅游。

穿过金街向火车站方向走去,能看到一座跨铁路的天桥,桥前一尊周恩来的塑像。周总理和满洲里有着怎样的渊源?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满洲里口岸担负起了转运苏联援助物资的重任,为保证列车不遭到破坏,周总理亲自批准修建满洲里铁路人行跨线天桥。走上这座特殊的天桥,正值夕阳余晖洒落,整个站场都被蒙上一层旧时光的滤镜。一节节货运列车,满载着从俄罗斯进口的煤炭、木材,整齐排列在铁轨之上,等待着运往全国。各种中国制造的商品,也在这里发往世界各地。满洲里站作为曾经中东铁路的起点、如今滨洲线的终点,一直是中国与欧洲沟通的纽带。



山林深处扎兰屯

从满洲里向东,穿过兴安岭隧道,就到了扎兰屯。当时的中东铁路管理者把这里辟为疗养胜地,修建吊桥、俱乐部、避暑旅馆、铁路小学、铁路职工住宅等建筑,历经百年沧桑,5条街区和108处建筑遗址留存至今,成为内蒙古中东铁路遗址数量最多的地方。在扎兰屯火车站周边,还有成片的俄式建筑,均为百年前遗存。我无法弄清这些老房子在中东铁路时代的作用,但它们现在成为了车站商区的一部分。


俄式小镇横道河子

转向中东铁路东段,深山之中的俄式小镇横道河子吸引了我。当时铁路要穿过张广才岭,大批俄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云集横道河子,使这里成了铁路施工的重要节点。

从车站向西北走500米,便能看到隐藏在群山青翠间的中东铁路机车库。1903年,为方便列车检修和加挂补机,一座大型的扇形机车库诞生了。15道拱形库门,砖墙铁瓦,造型美观。车库内互相连通,用于停放机车。车库前方设有转向地盘,可方便调动各停车位上的机车出入库。这样集功能与外观与一体的建筑设计,可以说是匠心独运,放在全国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今机车库的内部已被重新利用起来。除了对于中东铁路历史的介绍,车库中还存放着从各地征集的机车,包括上游号、解放号、前进号、米卡多型机车等。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这里绝对算的上是火车迷的天堂!

在车站东侧,还有一座精致的教堂。建于1902年的圣母进堂教堂,是全国现存唯一的全木制结构的教堂。教堂位于较高的台基上,洋葱头式穹顶,蓝青相间涂色,颇有文艺清新之感。从这里可俯瞰横道河子镇的全景,夏日青翠山林间的俄式小镇,民居的烟囱冒着炊烟。一些从外地赶来的美术生,将这宁静祥和的画面描绘在纸上。



海港浮沉旅顺口

旅顺火车站是一座精美别致的俄式小车站,作为中东铁路南线的末端站,它见证了诸多历史瞬间。1902年,这里发出了中国首趟国际列车。1934年,从旅顺驶出的“亚细亚”号,创造了7个半小时跑完长春到大连的纪录,算得上是当时的“高铁”了。1950年,新中国第一批女司机,首次驾驶“三八”号机车由大连站开往旅顺站。

在旅顺火车站周边,白玉山塔、旅顺博物馆、关东军司令部旧址、日俄监狱旧址等建筑,同样承载着近代的历史沉浮。走在旅顺安静的街道中,看着海上海鸥翱翔,似乎很难让人想起百年前,这里所发生的血雨腥风。如今,旅顺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军港,驶出了中国第一艘航母。旅顺的老车站、老建筑,告诫着人们铭记历史,守护未来。

120年,一个又一个时代落幕,铁路的使命却一如既往。作为交通的载体,铁路连通了各地人口的交流、货物的往来。今天,虽然高铁让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快,但像中东铁路上的慢火车,仍值得我们去体验去铭记,因为它串联了历史,承载了时代的变迁。


文·图 / 邬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