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良渚五千年

7月6日,在刚刚落幕的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会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确定,中国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中国再添一处世界遗产,合计达55处。一直以来西方学者不承认中华五千年文明,良渚文明发现,成为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良渚古城遗址凭借高大的宫殿台基、完整的城墙遗址、古老的水利工程,证明了中华文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形态。



良渚古城遗迹位于杭州余杭,距离杭州市中心16公里,被称为最古老的杭州,距今5300-4300年,比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要早几百年。余杭,上古时候,大禹治水经过,为这片秀美山水而停留。随后的5000年良渚文化、2000年的运河文化、1000年的禅茶文化,赋予了这片土地更多的传奇与故事。这座城,坐拥西部的大径山生态区,包含余杭西部四镇——径山、黄湖、鸬鸟、百丈,还有余杭街道大禹谷和瓶窑镇西部,共涉及36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区域总面积381平方公里。

水草丰美、河网密布的王国都邑紧随着申遗的热度,和伙伴们来到良渚探索五千年的过往,寻找逝去的文明,心中充满着期待。在一个大雨天,我们来到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目前,遗址公园需预约参观,同时出于有效保护遗址的需要,每日限流3000人。据了解,自公园开放预约以来,已有上万人参与预约。

大雨不停,在游客区拿了地图,带领我们的讲解老师给每一个小伙伴发了雨衣,整装待发,前往拥有五千年历史的遗迹,时间如谜,这一切都令人无比期待。

良渚古城遗址城址区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的“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意义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的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规划特征,并在中国古代礼制社会的都城规划中多次出现。

如今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还大面积保留了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园区太大了,规划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我们全程都需要乘坐电瓶车,公园内林木繁茂、水系纵横,园内套种了大量的水稻,可以看到很多漂亮的鸟,沿途水洼处竟然有鱼,还看见了小龙虾!这一切都反映着古老的良渚文化稻作文明的特点,展示了良渚古城时期的水乡泽国风貌。

我们的游览到达了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十大片区。还有很多的遗址没有开放,目前,遗址有限开放的区域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面积3.66平方公里。

幸运能来探寻五千年前良渚人是如何生活的,站在大雨中,和远古时代面对面。



“一把玉锥散落地面”

探寻良渚奥秘,走完良渚遗址公园,一定要去的是良渚博物院,跟着解说,仔细将三大展厅走一遍。博物院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是英国著名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内庭实景小池中有玉璧般的圆石,草地边有标注路标的斜着的玉琮,后来看到垃圾桶也是玉琮样子。

五千年前,人们的生活落后愚昧吗?而展现在眼前的是良渚人会种植水稻,会酿酒、蒸煮食物,他们圈养野猪、纺织盖屋,他们创造文字,建立水利工程,统一了信仰,建立了国家。英国考古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曾指出:“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是具有共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神秘的良渚位于迷幻的北纬30度,而北纬30度又充满着人类神秘死亡事件,飞机失事、法老诅咒、幽灵潜艇……也拥有璀璨的文明,玛雅、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

良渚人喜欢佩戴精美绝伦的玉饰,使用高级漆器,比如红色漆器上布满玉珠,象征着良渚人对浩瀚星空的崇拜。玉琮的花纹精美绝伦,线条如发丝,象征着国家盛衰,好比古埃及的太阳神殿。令人们惊奇的是,当时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却掌握了如此高超的琢玉工艺。玉琮、玉璧、玉钺、玉梳背、锥形器。

很多人对良渚墓葬有兴趣,但墓地没法搬到展厅里。在博物院的“良渚古城”展厅里,反山王陵9个墓葬,以及墓葬里的器物——微缩版,十分逼真,细节无差。这是目前国际很流行的3D打印技术,这次改陈展厅里大量用到,包括墓地、宫殿区、作坊区,这在目前国内博物馆的展陈中很少见。

在钟家港作坊区里,你能看到各种有趣的人,睡觉的,偷懒的,玩儿的,钓鱼的,做玉器的,做木头的,做陶器的,3D打印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古人生活场景。



“禅茶一味悟天下,独一无二是径山”

站在空无一人的径山寺前,记起去年春天在这,玉兰开花,香火正盛,络绎不绝来踏春的人。此刻的雨越下越大,穿过被雨水浸透的竹林,进入大雾之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雾散见到大片起伏的茶园。山里的沁人心脾是北方没有的新鲜,多想分点雨水带回去。

大径山拥有着高达70%的森林覆盖率、春时山花烂漫茗茶香,夏季绿竹清风送阴凉,秋天古树红叶胜春光,寒冬瑞雪纷飞裹银装。

古老的径山寺,至今已经有1200年了,在南宋时香火鼎盛,一度超越灵隐寺,成为江南五大禅院之首,规模宏大,寺僧众多,许多日本僧人来拜访求法,寺庙建筑上千间。寺殿由于战乱和失修,原有建筑基本无存,现仅剩钟楼一座、内悬明永乐元年的一口大钟、宋代铁佛三尊、元朝至正年山历代祖师碑一块。

山里的雨越下越大,山中寂静,大雾弥漫,有点湿冷,找地方躲雨吃饭。听着雨,喝着茶,我们吃到了当地的时令蔬菜,菱角、茭白、笋干……都是新鲜好食材,店里的做法非常家常,鸡汤也很是暖胃。

雨太大了,我们取消了下午大径山徒步的活动,来到了大径山旅游咨询中心,进门惊呼,这里也太漂亮了吧,据说是耗资了一个多亿建造而成,运用了竹子、木料、石头,粉墙黛瓦,仿佛隐于竹海之中,木质建筑泛着温暖昏黄的色调,处处彰显着径山的浓浓禅意。

整座建筑共有四层:地下一二层为地下车库,设置了游客休息大厅、旅游大巴及小车公交车换乘站,真正实现了内外交通无缝对接;地面一层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接待中心;二层主要为集散中心的办公区域,可用于文化交流、展览、休闲、娱乐、餐饮……



我们在游客中心的二层体验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事,超有仪式感(手腕酸痛)地吃了一盏茶,学会了点茶的二三事。宋人的喝茶方式,既不同于唐朝人的煮茶,也不同于元明时期的泡茶,而是将茶磨成粉之后,点茶,据说泡茶浪费了茶叶大部分的营养,吃掉它才能发挥茶的神奇力量。

陆游《池亭夏昼》中写道:“小磑落茶纷雪片,寒泉得火作松声。”这是描写磨茶和煮水的诗句:石磨磨出的茶粉像白色雪片,煮水的声音像松风响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人点茶的工具非常讲究,一温盏,二取茶,三调膏,四注汤,五点字……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看上去有点像小扫帚一样,用于搅拌和击拂茶汤。“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元代诗人谢宗可在《茶筅》中生动地描写了竹筅击拂时,泡沫形成的景象。


文·图 / 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