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一片神奇仙境


江苏中部的盐城,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这里没有惊涛拍岸的波澜壮阔,却有造化神奇的大片滩涂。南北交通线沈海高速、海堤公路和临海公路,将盐城与大海之间的距离无限缩短,使盐城更加亲近自然。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是中国第一个滨海湿地型世界遗产,位于备受国际保护界关注的黄海生态区。黄海(含渤海湾)海岸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续分布泥质滩涂海岸,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据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鸟类保护伙伴委员会对该迁徙路线上1030个保护区及候鸟栖息地的重要性评估结果显示,盐城境内的黄海滨海湿地位列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重要候鸟栖息地之首,适宜作为系列申报的第一期项目。

这是一个系列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四省。一期申报提名地包括两处,包含江苏省境内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段实验区、东沙实验区(YS-1),和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YS-2)两片提名地。一期提名地和缓冲区面积超过2200平方公里,其中遗产提名地为禁止建设区域,范围涵盖最外侧新海堤以东滩涂、东沙以及东沙与陆地之间的海域;其他区域为遗产地缓冲区。



闲云野鹤,世外之源

有点年纪的人可能都听过这样一首歌:“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个女孩她曾经来过……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飞过。”这首歌曾经红遍大江南北,描述的是一位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的姑娘的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

从盐城市区开车约40分钟,就能抵达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降雨量丰沛,日光辐射充足,有“千顷湖”和“万亩芦苇湿地”之称。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为迁徙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

“每年有20万到30万只越冬候鸟在盐城栖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还有300多万只迁徙停歇的鸻鹬类候鸟,其中32种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皮书。”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说,系列申报一期提名地是丹顶鹤、勺嘴鹬、小青脚鹬等受胁物种至关重要的栖息地,珍禽保护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我们来的不是时候,保护区的黄金旅游季在冬天。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千百只丹顶鹤会从北方翩翩而至,到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越冬。不过平常游玩,也能看到保护区人工饲养的丹顶鹤和一些其他珍贵禽类。

丹顶鹤湿地生态公园园区里有出租的单车,骑行在弯曲的小道上,欣赏着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680多万亩的滩涂上,丹顶鹤们悠然展示着它们细长的双腿和优雅的长脖子,洁白的羽毛配上黑脖子黑尾巴,再加上头顶一抹朱红,实在是美得不可方物。

每年霜降之后,与丹顶鹤结伴前来的,还有各种白头鹤、白鹤、白鹳、黑等一类和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届时,这些身姿优美的禽类,时而以秀逸的姿态掠过连绵的芦苇丛,时而在水中上演捉鱼大戏,一定十分灵动。

景区内还有丹顶鹤主题馆、珍禽标本馆。馆的外形为千纸鹤造型,展厅内有关于丹顶鹤科普知识的展览,还有主要陈列鹤类家庭成员各个种类的标本,同时陈列栖息在保护区的其他珍禽标本,多达260余种,令人大开眼界。



湿地仙境,麋鹿还乡

距离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0多公里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海之滨,从大丰市区开车前往麋鹿自然保护区,只需40分钟。

走过“中华麋鹿园”的门楼,宽敞的林荫大道就在眼前,空气里弥漫着湿地清新的气味。不远处的花坛里,几个麋鹿雕像栩栩如生。东侧的“麋鹿文化园”由“麋鹿还家”“神鹿回归”和“好运园”等景点组成,形象地介绍了麋鹿回归大丰自然保护区的史实。

沿着南北大道继续往前走,途经麋鹿科普园、珍稀植物园和生物大观园,走过仙人桥,绕过封神塔,眼前一条笔直的砖路直通观鹿台。这里是典型的滨海湿地,有大量林地、芦荡、沼泽地、盐裸地和森林草滩,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完好保存了麋鹿赖以生存的南黄海湿地生态系统。

麋鹿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国内的麋鹿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不久就在战争中被捕捉走。本世纪60至80年代。大丰沿海陆续出土了麋鹿的骨铬,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经过大量的考证,确认包括大丰在内的苏北南部沿海是麋鹿的故乡。

如今,在这个保护区里,存活着4556头麋鹿。1986年,保护区引进了39头麋鹿,发展至今,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基因库,形成林、草、水、鹿、鸟共生的壮丽景象。

去往观鹿台的路两旁,是圈养的麋鹿群。一路上,随处可见成群的麋鹿姿态怡然,或坐或卧。这群远古时期曾活跃于此的动物,在周游世界濒临灭绝之际,回到了故乡,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要看到放养在保护区的麋鹿,则要登上观鹿台。在天气好的时候,凭借望远镜,才能“一睹芳容”。此时已近秋季,我们来得晚了些,据说每年夏天繁殖季节,常能看到公鹿们的“鹿王争霸赛”,十分精彩,且是了解鹿群生活习性的最佳时机。

从麋鹿保护区回来,天色已近黄昏,在莎士比亚小镇旁边的日月湖,一轮落日美轮美奂。盐城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众多动物的理想栖息地。此次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申遗成功,无疑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艰辛申遗之路,终获世界认可

几乎每一项世界遗产,都有一段艰辛又值得铭记的申遗史。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的源头可追溯到2012年。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票通过一项关于保护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尤其是黄海海区候鸟的决议,凸显了黄海海区在全球的重要性。

之后的美国2016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IUCN再次通过一项关于保护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尤其是黄海海区潮间带栖息地和水鸟的决议。2017年2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中国渤海—黄海海岸带”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其中列出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4处受到国际关注的关键候鸟栖息地。

2018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同年10月,IUCN委派两位专家对第一期提名地进行了考察。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四项标准的一项或几项,盐城最终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两条标准。“盐城两处提名地能够支撑‘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突出普遍价值。”盐城申遗办主任吴其江强调,符合项有多少并不是申报自然遗产的关键,关键是其独特性及唯一性。

2019年2月,中国政府向IUCN提供补充材料。7月5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项目以生物多样性价值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全球第二个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中国也将在2022年前提交第二期申报。

“盐城同时具备森林、海洋、湿地三大生态系统,其辐射沙脊群和潮间带湿地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盐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得非常好,这片地区在全球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有足够的生态价值与科学依据被提名为世界自然遗产。”雷光春说。


(图 / Yancheng Broadcasting Tele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