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游黔西南


贵州是少数民族丰富的聚集区,这里的故事和文化给旅行者带来了最丰富的感受。也许是天生的缘分,本以为很疏远的山地,我却与它结下了不解的缘分。黔西南、黔东南、黔南都曾留下我深度探索的足迹。但这次请随我深入黔西南,感受当地的魅力和乐趣。

俗语说:“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晴隆古称安南,是一座与抗战结缘的城市,也是黔西南的主要城市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景色优美。大部分来此的游客都会去著名晴隆24道拐景区一探究竟,24道拐景区其实是由“24道拐公路,观景台,安南古城,美军加油站,马帮山寨,史迪威小镇,普晴林场”等几部分组成。而24道拐又是景区的核心部分,雄奇险峻,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标志路段,全长4公里,宽6米,从第一拐道第二十四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拉升250米,坡倾角60度,抗战期间,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是中美军民团结抗战的象征,被誉为抗战的生命线。

说到二十四道拐,必须从抗战说起。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封锁了陆海通道,让内陆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由于中国独特的地形,西南部能和欧美相连的,只有滇缅公路,因此这里就成了海外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所有军用物资必须经滇黔线晴隆二十四道拐,才能转运到战时的陪都重庆。1945年3月26日,美国通信兵随军记者,冒着极大危险爬上高山,拍下了“二十四道拐”令人震撼的盘山,也让这条奇特的抗战生命线被人们铭记在心间。但具体地址在哪里,却没有人说得清,大家普遍认为是云南境内。直到2002年,在滇西抗战史研究专家戈叔亚的多方验证下,在贵州晴隆县,二十四道拐名至实归。

如今,昔日的美军加油站,如今仍被隐藏在茂密的林场内,铁丝网围成的营地,中央摆着军车,内部还有瞭望塔,内部几个巨大的汽油桶,成为当年的补给中心,继续往里走就是作战指挥部,里面的每一个陈设细节,尽求再现当年场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这里特别开拍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就讲述了抗战期间,中美军人联合筑路保路,反抗法西斯的精彩故事。而在山下不远处的史迪威小镇,还有个汽车营地,十几辆超大型军车营房,里面被装修成客房,卫浴齐全,如果旅游在这里露营,必定能融入当年抗战的梦境。


玩竞速吗?我在24四道拐等你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曾经战时的坎坷天路,如今变成了山地竞速的最佳场地。莽莽雄山之上一条宽如不过车辙,曲折如鹅肠的小道一线通天,大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虽然从山顶至山脚,直线距离仅有350米,但这里却是“史迪威公路”最为知名的地标,整条公路最急处,倾角约60度,很多临悬崖的“S”型大转弯,让老司机过弯时都会心惊胆战。

在等候的时间里,一辆辆来自五湖四海的改装赛车,驶入场地。虽然这些选手大多来自民间,也没有专业的厂商赞助,但每个选手都是不安分的灵魂,热爱竞速,喜欢刺激,对速度有着无止境的追求。所以当晴隆发出二十四道拐征集令的时候,这些闪电侠们,群起而相应,驾着自己的爱车,飞赴贵州兴义晴隆县城。

一辆辆赛车像充满能量无法安分的青年人,嘶吼咆哮着,大功率马达彰显着青春的躁动,迫不及待,跃欲试。只待一声号令,便纵马当先,当仁不让,定要与君分个高下,那出气管喷出的是激烈运动的热气,更是心肺燃烧的火焰。开赛后,每一个S型转弯,选手们都要潇洒漂亮的甩尾过弯,比头文字D还要利落,引得观众叫好连连。真的如果你要约赛,不用去秋名山,来晴隆二十四道拐就对了。


触摸大地母亲的双乳

鬼斧神工往往缔造神奇,无名山隐的“村妇”竟有哺育天地的豪情。须知道,这称霸天地的第一大胸器,非是旁人,竟是贵州贞丰的两块灵石。双乳峰景区位于贵州省贞丰县城境内,两座天然形成的山峰圆润饱满,宛如维纳斯最完美的半球,更惟妙惟肖的是丰满挺拔的双乳上,偏有两块顽皮的石头倔强挺立,当地布依族把它当作“大地母亲”和“生命之源”来崇拜。

据地理学家考证,乳形山峰,世界非常罕见,如此惟妙惟肖更是堪称“天下奇观”。这座双乳山,距离县城9公里,位于贞丰到贵阳的公路干线上,占地40公顷海拔1265.8米,相对高度261.8米。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双乳峰在不同的角度亦会呈现不同的景观,从三岔河东南的观峰亭看,双乳峰略欠饱满,但挺拔俏丽,充满青春活力的盈盈可握,酷似青春期少女的娇嫩青涩,而顺着公路往前一公里,再看则如沐浴过婚姻爱情的少妇,圆润硕大,饱满挺实,充满着成熟风情与母性哺育的魅力。

“养精养气养天地,哺云哺雾哺日月”是镌刻在双乳峰脚下观峰亭上的名联,不仅世世代代铭刻在当地布依族人的心中,也成为了南来北往游客中最深刻永久的记忆。2007年以来,贵州施达集团公司投资2亿元,依托堪称“天下一绝”的双乳峰和竹林堡石林景观,注入母亲文化、布依文化、佛教文化及现代时尚元素,精心打造全新的双乳峰综合景区,将喀斯特石林的奇幻与双乳峰的神奇,完美展现给消费者。


山地玩都,露营胜地,那孔布依古寨

黔西南兴义市,最多也最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就是布依族。而纳孔古寨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村寨。它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者相镇,距离贞丰县城约15公里,近百户人家全为布依族,建寨并定居于此,已有600多年。

说到“纳孔”,它本是为布依语谐音,意译为田产丰收。进入寨中,平整洁净的青石板路镶铺到家家户户,庭前院后,绿树成荫,鲜花簇簇,呈现出一派和谐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2002年,省政府确定纳孔为全省 20个重点建设的民族文化村之一。这里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寨子,是因为清同治七年,也就是公元1868年,纳孔出身的罗国昌立下战功,当上了统领一方的“千总”,为了方便本寨人赶集,交易各自所需物品,便将原有的集市整体迁入到纳孔布依古寨内。所有纺织成的土布、各种生产工具、少数民族土特产都要通过该场坝交易,也使得古寨成为十里八乡的重要集散地,远近来此经商,越发发达起来,经营的产品,更是远销到广西、云南等地。

如今的纳孔古寨,是一个经过整体规划的优秀少数民族村,建筑布局富于美感,从空中俯瞰,仿如一把八音古琴,长长的步道是琴弦;连成一片的布依民居则是琴柱,清风拂过的时候,湖面会掀起涟漪,而置身古寨,仿佛会听到奏响的天籁。坐落于此的民宿设计也非常有匠心,小院里树影婆娑,灵动的鱼儿徜徉在清澈的一湾池水,当推开仿古的木质房门,一把古筝摆放在当中,让人一瞬间进入到对另一个场景的畅想:在清晨日暮,雾霭连连的时候,身着舒适的布衫,面对场圃扣琴高歌,尽情享受粗茶淡饭的闲适。

我们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兴义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举办少数民族特色运动会,所有十里八乡的村民,换上节日盛装,来赴这场热闹之约。除了传统的芦笙舞,板凳舞,最有意思的竞技项目要数毽球。毽球和我们理解的常规的用脚踢的规则不一样,比赛以男女混合双打为主,分列在排球网的两侧,用手发球,接球方不是用脚,而是用手将毽球击打回来,双方你来我往,没有接住落地者为输,为对方积一分。同样,他们的毽球也是特制的,上插色彩鲜艳的鸡毛,中间环穿铁片以配重,底部包软布,改善击打的触感并增强弹性。


老毕摩放火专业户,小阿妹山地娃娃音

《阿妹戚托》是贵州晴隆三宝彝族乡,手耳相传差点消失的非遗民俗,意为“姑娘出嫁舞”,又有“东方踢踏舞”的美誉。《阿妹戚托》是一支彝族原生态舞蹈,诞生于贵州省兴义市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因过往自然环境十分封闭,使独特的民俗和传统艺术形式,较完整保留下来。1956年“阿妹戚托”在参加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艺术会演并荣获优胜奖后,曾进京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此后,由于生产生活、经济贫困等因素制约,致使“阿妹戚托”几欲消失。后来,在党中央的重视和乡镇经济发展下,“阿妹戚托”才又重新发扬光大。

据当地人说,阿妹戚托,最开始是没有音乐伴奏的,在姑娘临出嫁时,寨中及邻寨的小伙伴纷至沓来为新娘送行,在不舍离别之际,用联谊的群体舞,表达女伴们对姑娘的“闺蜜”之情,同时敦嘱新娘,成家之后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寨邻。“阿妹戚托”这种女子群舞,最少八人,增减人员均以偶数计,越多越为壮观。相互间手拉手即可起舞,在舞蹈行进中,会变化几种阵型,如一字直线、星状射线、或围拢成圆形,富于韵律之美。所有动作,无不来源于日常生产生活,没有过度柔美的艺术化处理,靠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的旋转踢踏,干脆利落的发出踢踏之声,形成独特的朴实之美。

欣赏完慷慨激昂的舞蹈,点火仪式的主角---老祭祀(毕摩)盛装出席被众人前呼后拥,来到祭坛,以最传统、最虔诚的形式,围绕祭坛转圈。祭场内旌旗飘动,云雾缭绕,老毕摩缓缓登上高台,诵经祭祖,抛洒青蒿香叶。彝族火把节的点火仪式非常严谨而考究,所有人要沐浴更衣,按流程虔诚执行:火种采集,薪火相传,点燃篝火的流程。

热情的篝火,有着天然点燃激情的魔力,所有人围拢在火焰旁,欢歌畅舞,比以往的任何晚会还要狂欢,这是属于彝族的独特的传统的节日,人们在这里挥洒热力,寄予希望。


图·文/牛奔走天下